服务国家战略 助力城市发展
加快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全面试点城市,认真贯彻党中央“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权益上维护”总体思路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在全国总工会的关心指导下,着力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领域创新探索,初步形成了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改革政策体系,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产业工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大要求,按照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改革任务要求,把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摆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深人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大政方针等宣传宣讲,使得广大产业工人笃信新思想、践行新理念,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团组织代表委员中的比例,实现产业工人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挂职、兼职全覆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心系“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与党和国家事业、城市改革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争当有理想、守信念的最美奋斗者。
二、坚持人力资源协同,着力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全面落实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战略要求,深化技能成都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在全国率先推出技能人才优先落户等人才新政,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 47 万余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超过 32%。
首推全民技能免费培训计划,市场化运营蓉漂人才发展学院、成都工匠学院,每年免费培调超过 50 万人次。坚持产、教、调融合、以及政、企、社协同,把专业办到企业、将学院建在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国际合作教育园区,
倡导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导向,持续举办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培育有技术会创新的“成都工匠”1812 人。
三、坚持以产兴城聚人,全面搭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要在城市落得住,关键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
成都市深人落实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的改革任务,规划建设15个产业生态圈、66 个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打造“成都制造”“成都服务”品牌。
实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限制,在全国率先推出新职业人才支持政策和职称评价办法,引导产业工人在建设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建功立业,锤炼敢担当、讲奉献的精神品格。截至2021年6月,6155名优秀劳动者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劳动模范。
四、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快打造产业工人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重大要求,秉持“人、城、产”逻辑,坚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以轨道交通引领产业功能区“独立成市”,变职住分离的工业园区为功能复合的高品质生活社区,建成首批 40个示范性产业社区,让产业工人实现基本生活需求在产业社区内解决。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完善产业工人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机制,建立劳动关系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以远期产业人口编制公共服务规划,开工建设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 8.8万套,依托4627 千米天府绿道打造产业工人上班的路(回家的路)1127 条,构建形成产业工人普惠服务体系。
成都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创新实践凸显了夯实党执政根基的政治导向、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目标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使得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观念、技能素养、敬业精神、城市认同感为之一新,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发展的全方位、深层次进步。
发展活力持续进发。成都市产业工人规模超过 600 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 234.5 万人,新职业人群规模达63.7 万人(居全国第3位),成都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7位,GaWC 全球城市排名从 2016 年的第 100 位跃升至 2020 年的第 59 位。
产业实力持续提升。2020年成都工业在全国万亿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复工、率先增速转正。成都市“十三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新经济总量指数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基层基础持续巩固。党建引领、党群共建作用充分发挥,成都市产业工人中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基层群团组织达 7.7 万个,其中工会组织 3.2万个。成都市基层党群组织对产业工人的组织动员力显著增强,汇聚起了走好新征程、建设现代化的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