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位、拓通道、搭平台、优机制全力推进“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为“中车”)由原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和中国北车集团公司重组而成,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2021年是中车创建 140 周年。中车已成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连续多年销售收人居行业全球第一。
中车成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莅临视察,嘱托中车持续领先领跑。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比、学、赶、帮、超”。企业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制定了《中车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把技术工人作为世界一流人才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在“双师型”(技师和工程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实践中,中车采取了“1244”工作方法,即明确一个目标、拓宽两个通道、搭建四个平台、完善四项机制。
一、明确一个定位目标
中车推进全球一体化人力资本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双师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为“两具备、四作用”。
“两具备”:一要具备精湛技能、丰富经验,能够独立解决关键难题;二要具备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传授能力,能够实现成果转化和技艺传承。
“四作用”:一是解决现场问题、攻坚克难;二是名师带徒、技艺传承;三是产品交付、售后服务支撑;四是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
一、拓宽两个发展通道
中车创新产业工人全职业生涯培训培养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制定《核心人才管理办法》《青年人才成长实施意见》《技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双师型”人才成长的“两个发展通道”。
职业发展通道。在国家确定的5个等级基础上,增设了“子公司技能专家-集团技能专家-集团资深技能专家-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一中华技能大奖”5个发展层级,引导广大技术工人争当高技能领军人才。
职称发展通道。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设立了技艺传承、职业标准、教材开发、独有操作法、专利发明和岗位业绩贡献等量化条件。授权制造类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工程系列初级职称评审。截至 2020 年末,中车拥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 73 人、中级及初级职称 1113 人。
二、搭建四个提升平台
中车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原则,搭建了“四个提升平台”。
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平台。每年至少举办境外高技能人才培训班1期、集团级技能人才培训 60 期,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强化生产与课堂零距离链接,拓展“高端视野”,提升“高超技能”。
金蓝领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制定了《金蓝领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指导意见》,每两年组织一次集团级工作室评审、命名,并给予5万元经费支持。截至 2021年6月,中车拥有“双师型”人才领衔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11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32 个、省市级劳模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287 个。
技术比武、技术练兵平台。集团每两年组织一次职业技能竞赛(人社部批准的国家二类竞赛),制造类子公司每年都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活动和不
同工种技能比武活动,以赛带训、以赛促训引导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水平。
中车“高铁工匠学院”平台。按照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产教融合要求,在全国总工会、铁路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中车依托人力资源中心、中车大学资源和设备,五年内按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的集中投人,把中车“高铁工匠学院”建成劳模大师创新高地、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综合素质提升基地、工匠精神教育基地。
三、优化四项激励机制
中车按照“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要求,构建了“四项激励机制”。政治激励机制。强化和创新党建工作,产业工人中党员发展比例超过40%。其中,党的十九大代表3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3人、省市兼职工会副主席 10人。
薪酬激励机制。落实《核心人才管理办法》,部分首席技能专家的薪酬达所在企业副总工程师的水平,部分资深技能专家的薪酬达所在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水平。9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最高年收入达到 67万元,是所在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倍。
成果激励机制。落实国家科技部要求,在公司各级科技奖项中设置了“技能人才组”。2020 年,有 11 项产业工人创新项目获得中车科学技术奖。企业不断加强对先进操作法的总结、提炼、推广,使先进操作技能可以更好地传承。
荣誉激励机制。2020 年,中车有 10 名产业工人被评为全国劳模,有17 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集团公司主要领导接见、慰问,党政工团联合表彰,让高技能人才更受尊重、更有尊严、更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