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三个坚持”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
上海市杨浦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以来,上海市杨浦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创新体制、机制、落实配套措施,注重“三个坚持”,强化协同推进,使得全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现全面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坚持政治引领,在统筹资源上出实招
(一)举旗定向“铸魂”。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推动其内化为产业工人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产业工人的自觉行动。在上海市首创“大家微讲堂·社区政工师”项目,推动高校“网红”思政、人文“大家”进园区宣讲。该项目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上的直播点击量破 300 万次,弹幕互动超 30 万条。举行“读响十九大,劳动最光荣”诵读大赛系列活动,点赞数近百万人次。
(二)高点布局“谋篇”。积极推动落实“八个纳入”,即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人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体布局、纳入区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纳人区委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把推荐优秀产业工人人党纳人全市党员发展总体计划、纳入区人才工作的总体布局;把职工“五小”发明创造纳人创新体系;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人区委年度重点督查检查事项;把困难职工帮扶纳人政府帮扶体系。成立杨浦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及区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建立健全联合调研、信息通报、工作会商等工作机制。各行业、街道普遍形成党(工)委(党组)统一领导、工会牵头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同向发力“落实”。区委、区政府制定印发《关于推进新时期场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有关工作举措》,其中22条明确了工作目标及任务,涉及全区28个部门和群团组织。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杨浦区国际双创人才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划业工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等工作。杨浦区出台《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管理服务办法)2020 年为75重点企业引进83名特殊人才,首批认定339名高层次人才。
二、坚持示范带动,在试点创新上下实功
(一)精心选树“试点”。按照“先行试点、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2018 ,浦区长上缆军工路区域作为试点,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这两个重点,制定了4大类共12项工作措施,引导企业和职工就调整薪酬、在岗培训进行集体协商,促进就业稳定,开展电力工程行业、制造加工行业重要岗位工资发布试点。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企业内部进行二次协商,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实现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有效促进了企业经营发展与职工成长成才的同频共振、同步提升。
(二)探索扩大“阵线”。在长白上缆军工路区域试点的基础上,2019年杨浦区把试点范围扩大到湾谷科技园、精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逐步向街道、园区、楼宇覆盖,并在创智产业带、创谷产业带、环同济产业带、滨江产业带等区域形成相关经验。
(三)政策激励“扩面”。杨浦区出台《关于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支持本区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的实施办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杨浦区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细则》等多项具体举措,大规模开展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度落实资金支持、要素配套、特定持遇等:率先推出选手培养基地,举办“竞秀杨浦职业技能节”"世界青年技能日”等主题活动,着力培养层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杨浦区高质量发展引才、育才、留才。
三、坚持服务优先,在推动发展上见实效
(一)聚焦转型发展。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位置服务、在线文娱5大先导产业,紧贴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新一代汽车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杨浦区职业教育集团,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打造成杨浦区的职业教育的“名片”,初步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产业工人学历提升和技术技能提高通道,有效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强技能、争创新。
(二)聚力技能提升。依托上海开放大学学分转换机制以及“百万市民学力提升”计划,开展农民工 全链、辐射的产业工人队伍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鼓励企业自主培训,建立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制度,并扩大工作室在产业行业、职业工种中的覆盖面。选择职业院校重点专业挂牌建立“上海职工学堂”,推动相关专业产业工人技能提升。
(三)聚合服务保障。出台《疫情防控期间协助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十项措施》,为产业工人在就业稳岗、困难帮扶、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提供支撑服务,累计发放企业稳岗补贴、社保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1.46亿元。注重各类表彰、评先创优活动向试点企业、产业工人倾斜。2020年,在上海市劳模先进评选活动中,杨浦区获奖者中的民营企业、产业工人占表彰总数 65% 以上。成立“劳模名师辅导团”,每年为产业工人中的特困家庭优秀子女进行免费升学辅导,使之高考升学率达 99%,使困难产业工人的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