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化联动”促“产育融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浙江省宁淀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
近年来,宁波市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产业工人培育深度融合模式,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落实、高质量推进,全力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宁波模式”。
一、系统化谋篇布局,画好改革工作“路径图”
(一)强化整体统筹。宁波市委高度重视,高标准制定《新时代宁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领自领调研,持召开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市委分管领导领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高质量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作出具体指示。宁波工会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实行专班运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二)强化协同推进。宁波市 25 个部门各负其责,建立定责任、定任务、定期限和信息互通、研究互商、调研互联“三定三互”工作机制,出台保障产业工人的政策制度 40 余项,推动形成“统一调度、部门协同、齐抓共管、高效运行”的工作格局。坚持市、县、乡、企“四级联动”,组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培训会 40余场,全链条打造工作闭环。
(三)强化探索破题。坚持破立并举,在浙江省率先探索企业案例化推进机制,培育形成雅戈尔“四心工程”、方太“四化工程”等一大批鲜活案例。浙江省民营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宁波方太召开。“关三服务”佳服务机制。
二、精准化靶向发力、把牢思想引领“定星盘”
(一)以政治引领固根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推优入党作的意见》等文件,2020 年推优人党 2274名。《宁波市加强产业工人推优入党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被中组部办公厅主办的《组工信息》刊发。(二)以思想引领聚共识。组织庆“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先进表能大会,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我心向党”宁波职工红色走读“六个一”系列活动,引导产业工人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三)以文化引领汇合力。充分发挥职工文化阵地作用,组织职工读书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更好地满足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宁波市总工会获评浙江省唯一的“全国职工主题阅读活动”优秀组织奖。
三、多元化搭建平台,打出素质提升“组合拳”
()劳动竞赛提技能。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打造开放、共享的技能提升阵地,每年实施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双千”行动,不断拓展产业工人成长发展路径,惠及产业工人2万余人次。
(二)健全机制助成长。出台宁波市职业技能提升“1+X”系列政策推动各技工院校与近700家企业达成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大力推进社会化培训、以师带徒培训、项目制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截至 2020 年底,宁波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180.1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 55.13万人。
(三)科学评价促发展。出台《宁波市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试行)》,推动建立以社会化评价为主体、企业自主评价为重点、职业院校评价认定和“以赛代评”认定等为补充的技能人才认定评价机制。
四、市杰化综合施策、拓展权益保障“新路径”
(一)政治主保障。提高“两代表一委员”中的产业工人名额比重:各发意代表中、产业工人占69:市人大代表中,产业工人占11.%;增补2专产业工人代表作为总工会界别政协委员,占界别委员的12.5%,均较往
要有人解提升。
(二)源头上推进。2020 年,宁波市制定、修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相关洪律、法观、政策3动劳动关系法规、政策。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宁波市推广“职工说事”,探索“网上职代会提案”等特色做法、推动产业工人积极投身企业治理。
(三)权益上维护。创新开展调、裁、诉联动化解机制建设,推动劳动争议化解“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的政策实施。出台《宁波市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百业工人消防和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工伤事故预防联动机制建设,保障产业工人的生命健康权益。
五、集成化整合资源,当好暖心服务“贴心人”
(一)抓就业、稳队伍。聚焦“六稳”“六保”工作大局,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打造 24 小时线上招聘大厅,发动企业开展线上“云招聘”超千场,推动产业工人充分就业。
(二)优制度、助脱困。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修订《宁波市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实施办法》,为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提供制度保障。深化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累计参保职工 1500 万人次,先后向 84 万人次给付保障金 7.4 亿元。推出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工惠保”。其中,保障门诊、特诊及住院期间的癌症处方外配自费用药系全国同类产品中首创。
(三)强联动、优服务。大力实施“甬上乐业”新政计划,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优化外来劳动者落户举措、放宽外来劳动者子女医保参保限制、统等优化外来劳动者子女入学政策、推进技能等级和职称等级的贯通、深化“宁波无”行动、步实现外来劳动者共享就业、安居、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工人的获得感。